舞台剧《我是余欢水》在京开启新一轮演出

[薛家燕] 时间:2025-04-05 09:11:03 来源:一手遮天网 作者:詹雅云 点击:102次

[42] 已成为人们解读儒家仁学的重要依据。

故先圣不一其能,不同其事。[9] 人之所以贵己而贱物,就因为他仅仅站在人的立场,而没有达到道的境界。

舞台剧《我是余欢水》在京开启新一轮演出

庄子哲学从人与自然合一的独特角度回答了人的自由问题,为解决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体道之人才有真性情,其心是真心,对万物有同情,能以平等眼光对待之。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事物之间的平等关系。何谓道?有天道,有人道。他认为,如果用人类的是非标准要求万物,以人类的规矩准绳裁治万物,从人类的需要出发去改造万物,就会残生损性,即残害万物的生命,伤害万物的本性。

在这个问题上,庄子比中国哲学史上的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更加彻底。[15] 因此,能以死生存亡为一体[16]。生民之困苦荼毒,孰非疾痛之切吾身者乎?不知吾身之疾痛,无是非之心者也。

情在景中,景在情中,不可分离,这时说花树在心中是完全可以成立的。因为自然界的万物就是吾人生命的组成部分,都在仁的发用流行中。现在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随时可以食肉了,但是,难道能够对动物任意宰而食之吗? 仁民爱物是儒家仁学的重要传统。曰:‘人又什么叫作心?对曰:‘只是一个灵明。

这里不能详细讨论二人之间的分歧,只就阳明而言,他有一个基本的观念,就是对什么是物,有一个独特的解释,即意之所在便是物[2]。这里确实凸显了人的德性主体,万物之理都在心之理中,故不外于吾心。

舞台剧《我是余欢水》在京开启新一轮演出

所谓灵肉二元论,就是由此而形成的。王阳明哲学和其他理学家的哲学一样,都是生命哲学,意在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,并且都以生理之仁为其核心内容。譬之树木,这诚孝的心便是根,许多条件便是枝叶,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,不是先寻了枝叶,然后去种根。从另一个意义上说,人心是无定体的,不是说,万事万物之理都事先存于人心之中,遇到万事无物便有各种各样的理一一去相应。

而致良知的根本目的,则是明其明觉而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。心之理无穷尽,原是一个渊,只为私欲窒塞,则渊之本体失了。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,如簟食豆羹,得则生,不得则死,不能两全,宁救至亲,不救路人,心又忍得。所以某说,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。

所谓感通者,生命之感通,非生命之物是无所谓感通的,只有生命是有灵的,只是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罢了。植物是有生意的,即类似于知觉的生命信息,或者可称之为感觉一类的东西。

舞台剧《我是余欢水》在京开启新一轮演出

从中可以看到,阳明对自然界有一种非常深厚的生命关怀,这种生命关怀,远远超出了所谓生态环境意义上的生态学,其中包含着对自然界的万物,包括动物、植物以至瓦石等无生命之物的无限关爱与尊重。不仅如此,基督教文化是人类中心论的,人类比自然优越,可以高居于自然之上,征服自然。

但是,从气上说生,更能说明生是一个永无停息的过程,是人人都能够感受得到的。王阳明还以充天塞地中间,只有这个灵明,论证从草木瓦石到天地万物不能没有人的良知。良知之于具体行为、措施、方法,就如同规矩之于方圆,权衡之于轻重,只是一个天则自然。当然,仁虽然是普遍的,无物不在其内的,但在实现仁的过程中又是有次第、有薄厚的。所谓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,正是指寂然不动之寂,而不是寂灭之寂。盖天地万物与人的良知原是一体,其发窍之最精处,是人心一点灵明。

所谓自然,是说自然界之生理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的,不是有一个目的支配它,是自己如此的,不是受动的或被指使的。王阳明的学说十分重视人的地位,在万物一体的学说中,也是把人类之爱放在第一位,但却不是人类中心论的。

既然人与天地是一气流行的,那么,人的良知灵明也是与万物同体、一体的。这种生命整体观,是王阳明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。

这说明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人人具有的。王阳明晚年作《大学问》,集中地阐发了他的这一学说,对此,我们应当有足够的重视。

什么是大人之学呢?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学。综合地说,良知之灵明是知与情的统一,是以道德情感为其内容而以理智能力为其形式的道德理性。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,只是一个明明德。王阳明把人说成天地的心,把灵明说成人的心,就是提倡人的主体性,以灵明之心即良知主宰天地万物。

这个体认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。这正是王阳明哲学对今人的启示。

至于已死的人,他的精灵游散了,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的问题,也是同样的意思。在这件事上虽然忍得,但并不是说,对草木、禽兽就可以没有不忍之心。

一气流行就是生生不息,生字即是气字。因此他说:吾与晦庵时有不同者,为入门下手处,有毫厘千里之分,不得不辩,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,未尝异也。

[5] 孝作为一物(物者事也),当然有对象,这就是父母。致知者,致其物之知也。[13] 按照这个说法,心与物是互相依存而不可分离的,物即是心之物,而心亦是物之心,并无内外彼此之分。[1]《传习录上》,《阳明全书》卷一,四部备要本。

统而言之是良知之仁,但其中又有条理之不同,不可逾越此条理者谓之义,顺此条理者谓之礼,知此条理者谓之智,始终此条理者谓之信,而仁是统领义、礼、智、信的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使有一物失所,便是吾人有未尽处。

对瓦石一类的物的顾惜之心,便是仁在这些物上的流行发用。但是,只有对人类的怵惕恻隐还不够,这还不是仁的全部实现。

一方面,无心外之物或心外无物,说明物是在心的感应之下存在的。万物之生生不息,就是吾仁之流行,无有不知者,这个知就是良知。

(责任编辑:柳熙烈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